主页 委员会 活动 公会设施 会员申请 相册 公会联系 实用网站  
潮州江夏堂堂史
  黄峭山公简史
  祖训歌

 

关于本堂 >
潮州江夏堂堂史

潮州,自古以来即有“孟子的故乡邹和孔子的故乡鲁”之称誉。意思是:这个边远滨海地区的文化,堪与春秋时代孔子的故乡鲁国比美。而且,人民都出于轩辕帝裔,都是皇帝子孙。其中黄氏,在始祖峭山公时代分流繁殖,人丁兴旺,遍及整个潮州。

可惜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政治不上轨道,到处兵荒马乱,人民苦于谋生无着,愤于异族统治,山河变色,都纷纷远渡重洋谋求生存,其中黄氏先贤甚众。他们有一批来到新加坡,旋即定居下来,渐渐地人口越来越多。远在百余年前,黄氏先贤之中,就有人鉴于宗亲南来之众,日多一日,在这里安居乐业,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为了追思祖德,发扬光大,使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根之所系,不致数典忘祖,于是便在泰山亭之原,为始祖峭山公建造衣冠冢,以供春冬两季祭祀,年年如此,极尽孝思。

多年以后,更有先贤认为,既有祖墓,也应该成立嗣宇,以光祖耀宗,敦睦宗谊,同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合作。正所谓“血浓于水”的缘故,终于在再全、坤炎、仙舟等先贤的倡导之下,几经奔波劝募,黄氏江夏堂祠,于是在逊清同治六年丁卯,即公元1867年庆幸落成。

可惜当年因物资缺乏,祠宇因陋就简,不到20年,便开始老化,到了1928年,有些围墙甚至经不起风吹雨打,渐渐地坍塌下去,幸而有热心先贤蔚廷、理钦、芹生、文科、炎森、锡权、端昌等登高一呼,提倡重建。于是,族人纷纷热烈响应支持,踊跃捐资。不到一年,旋即大兴土木,筑廓种树,临流引水。竣工之后,并成立董事部,负责招募会员、联络宗谊,一时反应热烈,即远至西马各地都有宗亲前来参加。此后,每年逢于祭祀,人山人海,携幼扶老,都来会集,热闹非凡。

1952年,业主因要收回泰山亭峭山公墓地,作为改建屋宇之用。董事部在族人汉三、芹生、锡权、筱恩、诗通、得民及其他董事开会之后,决定捐资移冢。于是在1953年11月,将峭山公衣冠冢迁至广德山之后,只是古色古香之江夏祠宇,仍然获得保存而屹立于泰山亭。1967年,祠宇又因被征收为发展地段,迫不得已董事会只好将峭山公神主暂时迁至驳船北码头的江夏堂办事处,作为临时荐奉。

1968年,江夏堂办事处又受到市区发展影响,被当局勒令迁徙。为顾全峭山公千秋香火,即由主席国治、总务益禄、财政汉初以及各董事职员等的集思广益、输财出力,终于在1969年春,觅得实龙岗路上段(即后港三条石)78A号新址,并于是年5月1日(即农历三月十五日)恭奉峭山公神主进驻供养,继续祀典。

1982年,由主席子明、总务亚昌发起购置堂所,当时获得董事会员们热烈支持。乐捐所得为22万8千5百元,其中以21万元购得金炎路7号,并于1983年12月26日搬进办公。

但是,到了2001年11月11日,发现堂所年久失修,四壁坍塌及楼板破旧,结果以160万元售出,并以97万5千元物色到芽笼24巷27号新址。过后,经过翻新及布置,用去36万元。于2003年3月17日迁入时,尚存余额20余万元充作本堂基金。

潮州江夏堂自从先贤创立以来,已有140年历史。在这悠长的岁月中,沧海桑田,几经波折,到了子明宗亲出任正主席后,蝉联当选,又得光兴、亚昌、子元、寿松、汉初及益禄等宗亲和衷共济、革旧鼎新;过去种种困难得以逐步克服,堂务日见进展。为了加强阵容,积极介绍新堂员,培植能干青年新血,使得本堂福利事业得以发扬光大。

为求符合政府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潮州江夏堂于1974年成立奖学金委员会,鼓励宗亲子女勤求学业,务使达到学以致用,对国家社会做出一番贡献。

这些年来,潮州江夏堂也曾多次组团到潮汕家乡访问,受到当地乡人宗亲的热烈欢迎与盛情款待;本堂也与深圳、沙捞越、大山脚、诗巫、敏都鲁等地的海外宗亲团体与联谊组织联系、交流,彼此互相砥砺,互相扶持、敦亲睦族,联结宗谊,增强海内外宗亲组织间的活力和团结。

为迎合全球新时代的潮流需求,本堂也积极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普及,打破了原有的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让交流与分享的效率大大提升。“相知无远近,万里若比邻”,让我们一起携手,弘扬先祖先贤创立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共同为《新加坡潮州江夏堂》开创更美好的篇章,加强本堂堂员之间的凝聚力。

 
 
 
公会联系

新加坡芽笼24巷27号
邮局:398630
电话:6741 0989
传真:6741 8095
电邮: teochew@kanghaytng.org
网址: www.kanghaytng.org

黄氏属会

阅读更多..



 
   
  网站地图 | 使用条款 | © Copyright Teochew Kang Hay T'ng 2014.